卡塔克舞(Kathak)是盛行于印度北部的一种古典舞蹈形式,属印度古典舞派之一,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1.历史起源
产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闻名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相传,它的名字来源于被叫做“卡塔克尔”的通过歌唱和舞蹈讲述关于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的世代相传的说书艺人。他们以讲述两大史诗等著作中的故事为业,卡塔克舞最初就是由这些民间一人在讲故事的漫长历史中发展起来的。
该舞蹈起源于婆罗门男性所跳的舞蹈。对佛教和耆那教经典的研究表明,当时在印度恒河流域存在有大量舞技高超的女性舞蹈者。印度的吠舍离、摩伽陀、高萨罗、鸳伽等地区尤其以女性舞蹈者闻名于世。同时,历史资料中记载有称作“赛鲁思”或“西拉林”的男性舞蹈老师。博尔米基的《罗摩衍那》和《耶柔吠陀》中记载的“赛鲁思”与婆罗多的《快乐行》和《舞论》中记载的“西拉林”之间有十分亲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舞蹈教师多为男性,而宫廷舞者多为女性。至于卡塔克舞是否又称为“赛鲁思”、“西拉林”或“西拉利”舞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诠释和研究。然而,各种门类的艺术家的涌现,和需求有经验的舞蹈老师传授与卡塔克舞非常雷同的舞蹈,这二者之间似乎有很紧密的联系。
在笈多时期,印度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与此同时,宗教仪式开始大行其道。“卡塔克尔”说书艺人再次流行起来。凯尔哈纳所著的《王河》中描述了女性舞蹈者在木尔坦的太阳神庙表演的场景,而在迦梨陀娑的作品中也记录了在乌贾因的寺庙中出现了同样的场景。
而且,中世纪的阿布·法扎勒等史学家的作品中也提到了卡塔克舞。当伊斯兰教刚开始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卡塔克舞仍仅限于在印度统治者施舍的寺庙中表演。宗教虔诚运动为这种舞蹈形式注入了浪漫主义因素。通过述说拉达和克里希那脍炙人口的故事,人类诸如奉献、渴望、忧伤和喜悦等情感被凸现出来。正是在这一时期,印度的流浪部落从印度西部迁徙至西欧。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观点认为这些部落把传统的卡塔克舞带到西欧,并与当地的传统融合成为弗拉曼科舞。
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从寺庙舞蹈演变成为宫廷舞蹈,从而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衣着华丽的宫廷舞伎供通晓诗歌和具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王公贵族取乐。因此,卡塔克舞成为印度七种主要古典舞蹈中唯一融合了印度教和穆斯林两种审美风格的艺术形式。
印度的勒克瑙在Wazid Ali Shah统治时期(十九世纪中期)见证了卡塔克舞的复兴。在《青年克里希那王的恋爱历程》中,舞蹈与新型轻古典“土木里”(爱情歌曲)唱腔之间的结合成为现实。宫廷的波斯礼仪和正式装束加深了舞蹈的复杂深奥程度,从而更加注重舞蹈中的细节、姿态和礼仪。作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文化的结合体,卡塔克舞不仅表现原汁原味的印度史诗,而且还展现波斯和乌尔都传说中的主题。节奏感、舞蹈者和乐师之间的问答、艺术家间的友好竞技以及拉幕表演的使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舞蹈中的穆斯林文化因素。
2.风格特色
吸收了婆罗多舞和卡塔卡利舞的一些特点,后来又借鉴了伊斯兰舞蹈的一些特色。
3.学习
卡塔克舞在空间上是二维的。舞蹈过程中,只有前后空间的运动。即使舞蹈者在旋转身体时,也保持沿垂直方向中轴线转动,而不会发生位移和偏离。人体被认为是一条直线,极少偏离垂直中轴线。在舞蹈开始阶段,身体的重力均匀分布全身,而膝盖保持直立状态。与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卡塔克舞讲究脚掌全部着地。舞蹈者靠全部着地的脚掌保持身体微妙的平衡,从而巧妙地演示出复杂的步法。当卡塔克舞蹈者向前迈步时,既不是脚后跟先着地,也不是脚趾先着地。舞蹈中头部动作不多,但是十分强调眉毛的动作。对眉毛的利用是这种舞蹈形式的特点之一。另外,卡塔克舞中经常有颈部水平左右晃动的动作。
卡塔克舞蹈动作不是建立在足部要接触、腿要伸直或膝盖要弯曲等原则之上的,同时也不是建立在身体需蜷曲成团或半圆或呈“8”字形等原则之上。它的舞蹈动作是直接由节拍的周期所决定的,而在节拍周期中节奏可以变化。“塔塔卡拉”在卡塔克舞中意味着舞蹈者在一个基本节拍周期中可以完成多种节奏动作的能力。该舞蹈形式的特点在于其跳跃和旋转的动作。与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只有在卡塔克舞中,舞蹈者在跳跃的同时抬起脚。这个动作因此成为卡塔克舞独有的风格。在此过程中,舞蹈者仅是克服重力,而不会在空间上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浦拉姆利”动作中,卡塔克舞蹈者以身体为轴,一只脚作为圆心保持不动,而另一只脚则像圆规臂一样在舞台上迅速地画圆。
除了静态的动作,卡塔克舞中还有包括tribhaga(身体弯曲成三段不同的部分)、abhanga(身体保持轻度失衡状态)以及ardhmandali(半坐的姿势)等富于变化的动态动作。这种舞蹈形式还以躯干动作著称。上部躯干的操控仅体现在肩部角度的变化。这个动作给予舞蹈独特的流畅性和特有的躯干姿势。肩部动作(肩部一端下沉,而另一端耸起)特别经常出现在完成一种叫做“格萨格马萨格”的动作的时候。
手臂的动作很明确,但不会形成单独的几何图案。在基本姿势中,舞蹈者一只手臂在头顶舞动变化,另一只手臂则向前半伸直或轻轻弯曲成圈。在腰部附近的手臂动作称作“罕姆萨耶(天鹅展翅状)”。在svastika舞步(在背后交叉)基本姿势中,舞蹈者右臂举起代表克里希那的王冠,而左臂抱着王后拉达。在卡塔克舞中有很多种手臂动作,常见的包括“姆斯笛”、“希卡尔”、“罕姆萨耶”、“金德拉格拉”和“阿拉巴德姆”。
卡塔克舞可以被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Nritta(纯舞蹈韵律部分)、Natya(剧情部分)和Nrity(表达部分)。Nritta是舞蹈中各种协调性动作的总和,而Natya则给予舞蹈以实质内容。Nritya则通过融合舞蹈和戏剧表演的方式讲述某个故事或某篇诗歌。Nritta部分通常以称作“阿莫德”传统方式开场。“阿莫德”通常在一个16拍的节拍周期的中部,以向人身象头神(Ganesa,智慧之神)祈祷开始,并以一个简短的旋转动作结束。接下来的部分叫做“特德”。它是卡塔克舞蹈者表现不同的关节(angas)和“乌本格斯”动作的方式。“特德”是舞蹈的初始姿势,舞蹈者的身体需保持“稳如松”的状态,右臂齐眉弯曲,左臂则垂在腰间。舞蹈者站立时双足交叉,右脚稍稍弯曲并只用脚趾接触地面。在“特德”姿势中有很多动作变化。在优雅的颈部动作中,强调眼神顾盼之间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不同情感。在卡塔克舞中以眼神和符号为媒介,歌曲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和姿势以及歌唱和情感确切无误地表达出来。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